三、农村教师幸福感的获得策略
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尽管农村教师的生存有种种问题,但并不妨碍他们幸福感的获得。那么农村教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感呢?
(一)生存需求:幸福感获得的物质基础
目前,农村教师在工资报酬、工作环境、劳动强度、身体保健等基本生存需求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而生存需求的满足是农村教师获得幸福感的物质基础。所以,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逐步提高”的规定,努力缩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解决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工资待遇问题,尽可能改变地方财政决定地方教师工资状况的局面,不断改善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农村教师的生存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许多代表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教学设施、教师配置方式、卫生保健方面提出了建议,相信我国农村教师的生存基础会越来越好。如陈世荣代表提出,农村和边远山区的教师应另外给予补贴,其额度是工资的50%;[12]庞丽娟代表认为,农村教师的工资应该在现有工资的基础上提高一半。[13]总体而言,如果我国能建立一个等值回报的制度,那么将有利于农村教师摆平心态,增强他们对职业的满意度,最终促进教师幸福感的形成。
(二)自我享受:幸福感获得的内部动力
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就获得了幸福。农村教师也应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来体验、欣赏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不是靠别人施舍的,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极追寻。面对农村教师现有的生存状态与各种压力,除了等待政府干预之外,更需要教师自身去化解。因此,农村教师首先要具有自我调适能力,学会关怀自己,以克服职业疲劳和倦怠感。为此,相关部门应该提供各种平台,让农村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技能,适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其次,要有享受幸福的能力,学会休息与休闲。人的幸福能力表现在对幸福的发现、创造和享受上。[14]积极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一些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在调整好心态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再次,要学会享受教育。一要学会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这样就会少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二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懂得感恩,就必须关爱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第四,要懂得研究教学和职业规划。把教学工作看作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幸福可言。如果能够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究,并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就会发现教学原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最后,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所以要合理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定位都容易使人因体验不到经常的成功而感到沮丧。
(三)成就满足:幸福感获得的精神支柱
成就感即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这是农村教师精神满足的源泉。农村教师作为职业人士,事业有成、有成就感是其幸福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也是幸福感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和最高峰体验。[15]教育过程既是学生智慧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从师生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共同成长中,教师能够收获成就感。
教育是一项高尚而神圣的事业,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对象,也是教师辛勤劳动的产品,更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学生成才是教师成就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当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走出大山,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时,当学生考上大学并成为社会的栋梁时,其成就感、幸福感是无以言表的。
教师成就感的获得除了来源于学生的成长、进步、成人、成才之外,还与自身的专长能不能得到发挥、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学校气氛是否和谐、教师的工作是否得到认可与尊重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心理环境,让教师有归属感;充分了解与理解教师,把教师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专业才能得到施展;对教师表示出应有的尊重,对教师的努力表示认可,并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即使物质待遇并不是很理想,但教师们仍然可以得到心理的满足,因而能够在教学、培训、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体验成功,最后获得幸福感。
(四)社会支持:幸福感获得的外部条件 |